logo

 
亚王新闻 亚王新闻
YETOP NEWS

亚王新闻

资讯分类
/
/
/
四川省推进“7+3”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四川省推进“7+3”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 作者:眉山市人民政府
  • 来源:眉山市人民政府官网
  • 发布时间:2020-11-05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四川省推进“7+3”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详情

                                                                                                                   (一)产业发展政策
       实施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整合做强优势产业链,发展节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做大做强龙头、重点企业,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两个带动”工程(即: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继续深化“小巨人”企业计划,创新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配套工程、特色工程、创新工程、多渠道融资工程(即:中小企业“一个计划、五个工程”),着力提升我省“7+3”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制定和争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组建各类电子信息产业风险投资公司,鼓励电子信息产业创业投资。立足我省重点工程项目市场,坚持同等条件下省内优先的原则,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项目业主优先采用本省研制的首台(套、件)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建立循环经济受益补偿机制,重点实施流域水电开发中径流式电站对蓄水式电站的补偿机制、治理环境污染与受益企业的补偿机制等。争取国家尽快提高天然气资源税费和对川气东输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积极争取国家同意设立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区,并将钒钛产业列入鼓励类产业目录。推进钒钛产业链的整合延伸,抓好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制订钒钛、稀土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政策。探索建立区域间资源流通的利益分享机制,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支持饮料食品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
  2、实施“7+3”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制定并实施《四川省“7+3”产业重点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导向目录》和《四川省“7+3”产业重点项目投资指南》,支持科技含量高、有成本优势的技术和产品参与省内市场竞争。滚动发布《四川省“7+3”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目录》,支持7+3”产业及其龙头、骨干企业享受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并在土地、能源、运输、融资、环境容量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上给予倾斜。针对产业链的缺失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和投融资力度。
  3、实施品牌培育保护政策。着力培育“7+3”产业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国家级知名品牌,力争产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大力开展打假保名和各类品牌发布、推介等宣传工作;依法加强对驰著名商标的保护。对获得国家授予的中国名牌、中国出口名牌、驰名商标和省政府授予的四川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企业予以奖励。
  4、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按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支持建立环保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经营管理的综合体,发展环保产业链,落实国家环保设备(产品)鼓励优惠政策。编制《工业清洁生产规划》和《工业循环经济规划》,促进“7+3”产业按照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技术和工艺改造,构建成链闭环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工业用地、能源、水等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统计与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四川省“7+3”产业主要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指南》。
  5、支持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支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非金融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可转换债券、分离可转债、资产支持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支持开展直接投资和集合理财、专项理财。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加强企业上市培育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争取成都、绵阳的国家级高新区成为股份代办转让系统试点园区。支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建设,加大财政对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
  6、建立促进“7+3”产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支持金融、保险、物流、贸易、现代会展、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会计服务、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实施与“7+3”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布局规划。大力发展各类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7+3”产业发展中的利益维权、信息交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招商引资、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二)产业布局政策
  围绕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带和产业基地的目标,实施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通过实施区域特色产业布局调整政策、招商政策和产业园区布局规划,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同业集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努力建设壮大一批产业集群。
  1、实施按产业经济技术特点的布局调整政策。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指导各地编制《工业产业布局调整规划》,利用土地级差收益的调节作用,引导和鼓励大中城市中的工业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支持生态保护地区和旅游景区布局的工业企业向当地的产业园区转移,引导传统加工业企业向市场集散地产业园区集聚,联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积极推进“园区招商”,引进省外符合本规划要求的产业入川发展并向各类特色产业园区聚集。
  2、产业园区产业布局调整政策。指导各类产业园区实施“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布局调整,以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循环经济为重点,制定完善产业园区产业布局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路径和举措。一个产业园区原则上确定1—2个主导产业,其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工业园区总产值的比重应达到70%以上。研究制定产业园区布局考核奖励办法,主要根据园区产业布局、主导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产业链培育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对考核优秀的产业园区予以通报表彰,并在全省产业园区发展引导资金安排和水电气运等要素保障上予以倾斜支持。加强统筹协调,探索新的机制,支持发展“飞地产业园区”。
  3、推进集约节约发展的政策。依据不同区域,根据产业定位和产业特色,积极研究制订各类产业园区投入产出控制标准,不断提高产业园区的集约发展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益。盘活存量工业用地,鼓励建设标准厂房,严格控制园区内绿化面积,园区内安排的净工业用地不得小于园区总面积的65%。园区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园区建筑系数不得低于30%,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园区规划标准。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的投资强度不低于每亩100万元,国家级产业园区的投资强度不低于每亩150万元。
  4、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政策。制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按照工业特色产业区域分工,以优势产业链为纽带,突破行政区划,推动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集群布局,争取形成“一县一品”的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设技术研发、信息网络、公共物流、产品检验检测、环保治污、生产资料市场、商品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建立针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机构。
  5、鼓励龙头、骨干企业跨区域发展的政策。鼓励“7+3”产业优势产业链的龙头、骨干企业跨行政区域进行同业整合,组建大集团或战略联盟。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品牌连锁经营模式,推动建立总部经济与跨区域生产制造基地相结合的企业扩张与运营模式。建立工业指标统计、税收上缴的属地分配机制,采取企业所在地上一级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调整地区利益关系,消除企业跨区域发展的行政壁垒。
                                                                                                              (三)产业技术政策
  坚持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7+3”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加快由模仿创新阶段向自主创新阶段的转化进程,以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实施节能降耗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为抓手,努力提高企业的“成本消化能力”、“自主产权和创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努力提高四川工业加工深度和附加值,积极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1、
制订实施产业技术导向目录。实施《四川省“7+3”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导向目录》,引导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发展方向,突破优势产业发展关键领域的技术瓶颈。逐步增大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在工业发展资金中的比重。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组织程度,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其技术创新成果,对列入本规划的产业、产品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财政贴息和鼓励类税收政策支持。
  2、鼓励开展“7+3”产业共性、关键、平台技术联合攻关的政策。重点围绕优势产业链的补缺环节特别是在亟需进行突破的共性、关键、平台技术和生产工艺领域,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建立企业联合开发、共同使用技术成果的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探索产学研联合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的技术研发模式,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和成本。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引导资金的投入,省、市(州)政府要按《四川省企业技术创新条例》规定建立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3、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政策。坚持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技术进步的中心环节,支持优势产业链的龙头、骨干企业普遍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企业技术中心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4、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的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优势产业研发中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建立技术联盟、技术合作服务体系、科技情报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各级政府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技术服务机构要给予科技风险投资等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办好技术创新服务网络。
  5、提高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推动“7+3”产业自主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加快“7+3”产业专利文献信息数据库开发建设,研究、制定和实施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引导产业及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优势资源产业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6、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政策。编制《四川省企业信息化行动纲要》,将优势产业链中的龙头、骨干企业作为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示范企业。以主导产业、关键环节、重点产品为核心,推进企业信息化。重点推进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和管理过程信息化、营销电子商务化,形成信息标准化、集成化、共享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推进建立中小企业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政府信息化引导资金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试点。
                                                                                                                    (四)产业组织政策
  实施积极的产业组织政策,通过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形成更适应市场格局的产业组织结构,促进企业形成“哑铃式”发展模式,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努力提升四川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1、支持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政策。鼓励大中型企业之间进行股权置换,积极推动国有大型企业、上市公司进行交叉持股或出让部分国有股权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变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促进国有股权多元化,形成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保证股东会、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改革监管制,探索将授权企业资产经营改革为授权法人财产经营。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积极推进企业经营者市场化选聘进程,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经营管理者队伍。
  2、促进龙头、骨干企业形成规模经济的政策。建立和完善面向优势产业内龙头、骨干企业的服务协调和问题解决机制,加大对龙头、骨干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能源供应、运输保障、资金协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发挥其资本扩张、产业聚集、业务扩散的能力,通过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产业整合,形成一批带动中小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对符合直购电条件的“7+3”产业龙头重点企业和全省重点产业园区实施直供电优惠政策。全面推行优势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参加的公用事业价格听证制度,建立优势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成本约束机制,合理调整水、电、燃料的价格。
  3、推进产权交易的政策。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逐步整合产权交易市场,培育各类产权交易中介机构,探索建立统一的产权转让平台,加大对企业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资产、工业产权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支持建立各类创业投资公司、基金、企业财务公司,多渠道引进省外民间资本和海外资金投入“7+3”产业。
  4、构建企业战略联盟的政策。通过建立统计、税收协调分享机制,支持优势产业链的龙头、骨干企业以统一品牌、统一技术标准的模式与基础型产业、资源型产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组建项目包揽、技术共享、统一营销、统一售后服务等多种形式的企业战略联盟。支持以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作价入股,并不受比例限制。
                                                                                                             (五)产业充分开放合作政策
  实施有效的优势产业对接政策,抓住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重大机遇,以及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重大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
  1、实施区域特色产业的招商政策。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按照“增量调方向、存量调结构”的要求,根据优势产业链中的扩能、发展和补缺环节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项目促进工作。按照区域错位发展的要求实施生产要素倾斜政策、产品和市场准入管理等政策措施,利用资源补偿、税收分成、投资倾斜等利益机制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集聚。
  2、编制实施产业链招商引资目录。依据产业链发展、扩能的重点和弥补方向,研究编制产业链招商引资目录,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改革招商引资方式,以产业园区和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实施产业园区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
  3、推动区域经贸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合作,根据不同产业和区域发展重点,分别引进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加强产业对接,形成川渝一体、分工合作的紧密型经济区,在汽车、军工、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实施重点突破。积极拓展与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内各国的广泛合作,拓宽“四川造”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市场,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扩散。
  4、推进省内区域产业合作的政策。切实推进省内区域经济合作,实施各经济区产业联动互补发展,研究制订支持省内产业转移的目标考核、经济利益分配政策,支持经济发达城市产业向外扩散,支持共建一批合作产业园区,鼓励发展“飞地”产业园区。
  5、推动优势企业和工业制成品走出四川。支持我省有投资实力、对省外市场依存度较高的优势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出川兴办、重组制造业企业和建立资源基地、研发机构和贸易中心,提高我省企业及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大力支持省内企业扩大省外市场份额,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知名工商企业来川建立采购中心,有效拓宽我省优势产业工业品的外销途径。

关键词:

logo

集团深圳总部: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紫竹六路敦煌大厦17层

集团成都办事处:成都市双楠路326号富港商业中心8楼

集团南宁办事处:南宁市良庆区凯旋路18号广西合景国际金融广场27楼

电话:0755-82828440

电话:028-61106118

电话:0771-5771095

erweima

Copyright 2020 亚王能源集团 蜀ICP备09004852号